(原创)莫要把《红楼梦》读成《甄嬛传》(上)
你的位置:pg电子被黑了 > 新闻动态 > (原创)莫要把《红楼梦》读成《甄嬛传》(上)
(原创)莫要把《红楼梦》读成《甄嬛传》(上)
发布日期:2025-08-07 22:05    点击次数:88

(原创)莫要把《红楼梦》读成《甄嬛传》(上)

时髦的傻子【版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图片源自网络】

图片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把此书看作宫斗剧(如被称为【宫斗剧天花板】的当代热剧《甄嬛传》)者就大有人在。从陈其泰、姚燮、涂瀛、张新之、王希廉、哈斯宝、二知道人等等诸多与《红楼梦》同时代或近时代的封建文人,直到近现代社会诸多红楼爱好者甚或红学界大伽,把薛宝钗和花袭人视为狡诈奸佞之徒者历来不乏其人。他们把黛玉和宝钗、晴雯和袭人相互对立起来,诸如薛宝钗嫁祸林黛玉、花袭人告密晴雯等等《甄嬛传》式宫斗剧之类的论调,时不时就会沉渣泛起,充斥于红楼梦论坛,严重误导了广大《红楼梦》爱好者对作品的正确解读。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品评历来是见仁见智,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部《红楼梦》】。然而笔者要说的是,把《红楼梦》解读成《甄嬛传》之类宫斗剧,其实是对《红楼梦》的命题立意、主题深化、人物塑造、价值取向、环境设置、情节构建、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有所曲解。事实上,《红楼梦》和《甄嬛传》虽然写的都是豪门深宅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但二者的精神内核却有着云泥之别。《红楼梦》乃是作者曹雪芹对封建礼教摧残人性、酿造悲剧的深刻洞察与感悟,若以《甄嬛传》式宫斗剧的思维模式去解读《红楼梦》,实则是对作者生命史诗的矮化,更是把这部古典文学之巅的世界名著,无情地拉低到世俗小说的档次。所以笔者要大声疾呼:读《红楼梦》一定要解读出潜藏于字面背后真正的精神内核,而莫要简单化地把《红楼梦》读成《甄嬛传》!

       一、首先从作品的命题立意上来分析

     《红楼梦》的终极主题是要表达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对诸多优秀女子的无情摧残,造成这些女子的悲剧人生,从而揭示和批判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昭示其将被历史车轮轧得粉碎的必然性。表现在作品里,主要写的是这些女子相互间的【闺友闺情】,而并非她们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矛盾冲突。可以说,《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彻底突破了传统【宫斗剧】式的小说模式,其精神内核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

       作品开篇即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作者开宗明义,明确指出作品主要叙写的是那些远在我辈【堂堂须眉】之上的【一干裙钗】,也就是诸多优秀女子的。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用文学形式专为女性唱赞歌同时也是唱悲歌,实乃亘古未有的千古奇书。作者言明此书【本旨】【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且请求【阅者切记之】。为了强调这一【本旨】,又写道:【……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

       说得很明白,《红楼梦》就是要突破【历来野史,皆蹈一辙】的套路,是有别于【小人其间拨乱】之类宫斗剧的。尽管作者如此强调似乎含有规避【文字狱】之意,但深入研读文本即能看出,书中明确写出来的十五位【金陵十二钗】(正册十二位,副册一位,又副册两位)诸位女子之间,主要表现的是【闺友闺情】而并非《甄嬛传》式宫斗剧。

       当然,人类历史上凡是人群聚集之处,就必然会有矛盾冲突和斗争,《红楼梦》自然也不例外。然而,《红楼梦》里的矛盾冲突从本质上说,是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封建制度和势力,同新萌生的、反封建的民主人文精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文学构思可谓思维超前,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预见性、突破性。表现在作品里,则是通过处于更年期的【鱼眼睛老妪们】,和处于青春期的【珍珠少女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的。

       此处所谓【鱼眼睛老妪们】,既包括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林之孝家的等奴婢,也包括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等主子;而【珍珠少女们】既包括袭人、晴雯、鸳鸯、芳官、司棋、四儿等奴婢,也包括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等主子小姐。前者与后者的矛盾冲突或激烈或曲折,纵横交织错综复杂,但却始终是《红楼梦》矛盾冲突的焦点与主流。而【金陵十二钗】十五位女子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冲突,有矛盾也是可以调和的【人民内部矛盾】,绝对不会演绎成《甄嬛传》式的宫斗剧。即便是劣迹斑斑的王熙凤,与其他诸钗也没有根本的矛盾冲突。我们斗胆借用世纪伟人毛泽东的一句名言说,即【在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

      可能有些读者只是注意到鱼眼睛老妪的典型人物王善保家的,【谗言】蛊惑另一个鱼眼睛老妪王夫人撵走了珍珠少女晴雯等人,并造成晴雯含恨夭亡的悲剧;但我们也应注意到,贾母以慷慨激昂的【掰谎记】为标志的封建宗法思想,最终竟然毁灭了自己最为疼爱的宝玉和黛玉的生死恋情,导致一个出家为僧、另一个饮恨谢世的悲剧。

       曾经看到有些以丑化抹黑宝钗、袭人为己任的读者,振振有词地分析说贾母的【掰谎记】是讽刺宝钗的。我们需要对【掰谎记】出笼时的具体场景和出笼后的直接后果做一番深入剖析,看看【掰谎记】究竟剑指何人——

       第54回:【宝玉听说,答应着,一一按次斟了。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宝玉替他斟上一杯。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宝玉忙道:“没有吃冷酒。”凤姐儿笑道:“我知道没有,不过白嘱咐你。”】

       ——黛玉在公众场合让宝玉代为饮酒的亲昵举动,明显违背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律条。恩格斯有句名言:【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由此也可推导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若是脱离了典型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去分析评判人物,则无异于缘木求鱼,是不可能得出正确评价的。宝玉和黛玉生活在封建贵族豪门,而且已经接近于成年,相互间的交集尤其是身处公众场合时,必须恪守封建礼法。注意有个细节:即精明的凤姐儿【白嘱咐】宝玉【别喝冷酒】。有道是【红楼无闲言】,此细节有何用意呢?其实是表述凤姐儿在刻意转移公众视线,以掩饰其尴尬场面。

       贾母确实很善良,但她也确实是个自觉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忠实信徒。她对二玉的上述举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就出笼了【掰谎记】:【……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确实是贾母对二玉出格举动的委婉警示,而且这种警示也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第57回:【……(宝玉)一面说,一面见他(紫鹃)穿着弹墨绫薄棉袄,外面只穿着青缎夹背心,宝玉便伸手向他身上摸了一摸,说:“穿这样单薄,还在风口里坐着,看天风馋,时气又不好,你再病了,越发难了。”紫鹃便说道:“从此咱们只可说话,别动手动脚的。一年大二年小的,叫人看着不尊重。打紧的那起混帐行子们背地里说你,你总不留心,还只管和小时一般行为,如何使得。姑娘常常吩咐我们,不叫和你说笑。你近来瞧他远着你还恐远不及呢。”说着便起身,携了针线进别房去了。】

       黛玉为啥要【常常吩咐】紫鹃别和宝玉说笑?黛玉又为啥近来要远着宝玉【还恐远不及呢】?紫鹃为啥又说:【一年大二年小的,叫人看着不尊重】?这种情况以前并未有过,现在恰巧发生在贾母【掰谎记】出笼之后不久,如果说这不是作者颇有深意的情节安排,就是我这样的傻子也绝不会相信!可见,贾母的【掰谎记】确实因黛玉而发起,然而却是对贾府所有闺中小姐发出了警示。说到底,仍然是腐朽的封建礼教同新生的民主人文精神之间的矛盾冲突。

【未完待续】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中国刑侦大案纪实《苏州阳澄湖,尸体被泡制半年,跟腌酸菜是一样一样的》
下一篇:堆量指标 通达信公式(附图)